自《流浪地球》上映以來,一直刷新著自身票房紀錄,以一騎絕塵之勢,遠超其他春節檔電影,成為內地票房榜上的第二名。影片里有個有趣的細節,就是呈現的科技是多么的發達,宇航員的裝備現代化和時代感很強,服裝色彩也很貼近整個影片視覺效果。但是,太陽都要毀滅了,地球都要流浪了,中國學生依舊沒有穿上好看的校服。

說到校服,我們每個人的潛意識里多半會出現藍白兩色松垮單調的運動外套,因為它的寬大和拖沓被人們戲稱為“面口袋”。事實上,中國校服具有悠久歷史,早在孔夫子時代就對學生服裝做了嚴格規定,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中華民國,期間每個朝代對學生如何穿著都有制度規定。90年代,受特定社會時期及經濟發展之影響,足夠便宜和簡單的寬松聚酯纖維運動服成了中國學生的校服,運動服逐漸與校服劃上等號,成為學生身份識別的標識。
校園教育中,不同年級有著相對應的文化課本,符合年齡的美術課程,但大眾卻因多種原因忘記了教孩子們穿衣打扮的審美追求。統一的“面口袋”運動校服不僅臃腫邋遢,難分性別,而且埋沒了孩子們純真、可愛的天性,同時也裹挾了青春對美的追求,捆綁了其天性中的審美熏陶與藝術培養。這也是導致很多學生在畢業后對著裝審美全無概念,前往面試或就職時,也不知該如何得體裝扮的大有人在。

審美是一種品質和修養,還是一種尊嚴意識。